法律关于正当防卫如何认定(法律正当防卫的认定)
如何认定正当防卫
一、引言
正当防卫是指自卫行为发生在保护自身人身安全或者财产安全的合法情形下,并且符合正当防卫的法律规定。那么,怎么样的尺度才能算作正当防卫呢?本文将从法律、道德等多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二、法律角度
从法律角度来看,正当防卫是指在意外的、紧急的危险情况下,为了保护自己、他人或者公共利益,采取必要的防卫措施。在这个过程中,防卫的手段必须符合必要性、适度性和紧急性的要求,同时也不能超过防卫的需要。如果符合以上条件,就可以认定为正当防卫,具有法律效力。
三、情境角度
除了法律上的规定,还可以从情境的角度来考虑何为正当防卫。具体而言,正当防卫应该是现场情况所迫,只有采取防卫措施才能达到自我保护的最佳方式。例如,当一个人遭遇了暴力或者攻击的情况,如果他无法逃脱,就只能采取防卫措施来保护自己。但是,如果他可以逃脱,或者采取其他没有暴力手段的方式来解决问题,那么防卫就不算正当了。
四、道德角度
在道德层面上,正当防卫实际上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权利。这个权利应该被视为一种自然权利。每个人都有保护自己和自己的财产的权利。因此,当一个人遭遇到危险或者威胁时,采取必要措施来保护自己和自己的财产是一种正当的行为,也应该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
五、综合角度
综上所述,正当防卫应该具备法律、情境和道德的合理性。在发生暴力或者危险情况下,采取必要措施来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是一种正当的行为。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防卫的手段必须符合必要性、适度性和紧急性的要求,同时也不能超过防卫的需要。因此,在实际行动中需要加强思考和判断,避免采取过度防卫的行为。
六、结语
正当防卫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权利,其合理性应该得到法律、情境和道德的认可。只有符合以上条件,才能被认定为正当防卫。在实际行动中,我们需要加强思考和判断,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以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什么是正当防卫?如何认定?
法律主观:
正当防卫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五个要件:1、必须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权利和其他权利免受不法侵害而实施的。这种不法侵害可能是针对国家、集体的,也可能是针对自然人的;可能是对本人的,也可能是针对他人的;可能是侵害人身权利,也可能是侵害财产或其他权利,只要是为了保护合法权益免受不法侵害而实施的行为,即符合本要件。2、必须有不法侵害行为发生。所谓“不法侵害”,指对某种权利或利益的侵害为法律所明文禁止,既包括犯罪行为,也包括其违法的侵害行为。3、必须是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正当防卫的目的是为了制止不法侵害,避免危害结果发生,因此,不法侵害必须是正在进行的,而不是尚未开始,或者已实施完毕,或者实施者确已自动停止。否则,就是防卫不适时,应当承担刑事责任。4、必须是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行。即正当防卫行为不能对没有实施不法侵害行为的第三者(包括不法侵害者的家属)造成损害。5、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正当防卫是有益于社会的合法行为,应受一定限度的制约,即正当防卫应以足以制止不法侵害为限。另一方面,不法侵害往往是突然袭击,防卫人往往没有防备,骤然临之,情况紧急,精神高度紧张。一般在实施防卫行为的当时很难迅速判明不法侵害的确实意图的危险程度,也没有条件准确选择一种恰当的防卫方式、工具和强度来进行防卫。因此,只要不是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都应当属于正当防卫。
法律客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如何认定正当防卫?
正当防卫是指在遭受非法侵害、攻击时,为了保护自己或他人的安全、财产等权利,采取必要的防卫措施的行为。选择正当防卫时,需要结合具体的情况进行有效和适当的判断。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实施正当防卫必须同时符合以下五个条件:
(1)起因条件:存在不法侵害现实;
(2)时间条件:即不法侵害正在进行;
(3)主观条件:具有防卫意识;
(4)对象条件:针对不法侵害人进行的防卫;
(5)限度条件: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
因此在实施正当防卫时,应把握好以下几方面尺度:
1.合法性原则:正当防卫必须在法律的保护范围内进行,不能违反法律法规。也就是说,必须是由非法侵害启动的正当防卫,而不能是刻意挑衅或故意造成的攻击。
2.必要性原则:正当防卫必须是必要的,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也就是说,采取的防卫行为必须是对于所遭受的危害进行有限且适当的反击,不能过度到导致对方生命权、身体权利、尊严权等基本权利的侵犯。
3.紧急性原则:正当防卫必须是紧急性的,是在危机中的有限反击,而不是借此展开无节制的报复。这也体现了在不可避免的情况下,对于避免危害造成更加严重的影响,以及保证己方和他方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至关重要的。
总之,正当防卫是针对迫在眉睫的危机时刻所采取的、在法律保护下的必要性行为,但防护的过程必须注意按照法律规定的尺度进行,在不超过必要的限度和确保危机结束后尽量避免损害他人的情况下使己方或他方的权益得到保护。
新的正当防卫法律规定
新刑法对正当防卫的规定是:正当防卫所针对的,必须是不法侵害;不法侵害是正在进行时;正当防卫所针对的必须是不法侵害人;正当防卫不能超越一定限度。
刑法对正当防卫的规定:如果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等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了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但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防卫人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是我国刑法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
认定正当防卫的最新标准:
1、正当防卫,指对正在进行不法侵害行为的人,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一定限度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2、正当防卫是我国刑法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它在打击违法犯罪分子、鼓励公民与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作斗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关于正当防卫的法律规定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一、哪些情形属于防卫过当:
1.防卫人明知自己的防卫行为会明显超过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而造成重大损害,为了达到正当防卫目的而放任这种重大损害发生的,是间接故意的防卫过当。
2.防卫人知道自己的防卫行为可能明显超过了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但轻信这种重大损害不会发生,是过于自信过失的防卫过当。
3.防卫人应当知道自己的行为明显超过了正当防卫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至发生重大损害的,是忽视大意的过失。
综上所述,正当防卫是我国刑法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它在打击违法犯罪分子、鼓励公民与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作斗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十条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现在的正当防卫怎么确定
法律主观:
正当防卫的情况有很多种,我们在他人对我们采取不合法的侵害行为的时候,要采取正当防卫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人身安全,防止自己的人身安全受到损害。
一、正当防卫怎么认定
属于正当防卫的应当满足以下条件:
1、正当防卫所针对的,必须是不法侵害;
2、必须是在不法侵害正在进行的时候;
3、正当防卫不能超越一定限度。
正当防卫,指对正在进行不法侵害行为的人,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一定限度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二、防卫过当判几年
《刑法》
第二十条【正当防卫】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三、防卫过当有什么特征
1.必须是明显超过必要限度。这里所说的“必要限度”是指为有效地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的防卫强度;“明显超过必要限度”是指一般人都能够认识到其防卫强度已经超过了正当防卫所必需的强度,也就是应当以防卫行为是否能制止住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为限度。
2.对不法侵害人造成了重大损害。这里说的“重大损害”是指由于防卫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人身伤亡等严重后果。
总之,在面临非法侵害时,如果用较缓和的手段能制止侵害时,就不要用激烈的防卫手段;当侵害行为已经被制止时,就不要再继续对侵害者进行伤害。否则,就可能超过正当防卫限度,变为防卫过当。
防卫过当所造成的损害,是超出正当防卫所必需的防卫强度造成的,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法律明确规定,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由于防卫过当行为的动机是出于正当防卫,是为保护合法利益实施的,虽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其主观恶性还是较小,社会危害也要小于其他故意犯罪。所以对防卫过当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法律客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十条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民法典如何规定正当防卫行为
法律主观:
一、民法典正当防卫是怎么规定的 《民法典》第一百八十一条 因 正当防卫 造成损害的,不承担 民事责任 。 正当防卫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正当防卫人应当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 可看出,正当防卫是指为使自己或他人免于遭受现时的不法侵害而有必要进行的防卫。其构成要件如下: (一)正当防卫须以一个现时的、对某个法律所保护利益(如所有权、健康权、自由)的不法侵害为基础;于此需要掌握的是,(1)侵害是指每种可能伤害法律所保护的利益人的行为;(2)若不能充分证明侵害是合理的,那就是不法的;(3)侵害必须是现时的,即已经开始且尚未结束。 (二)正当防卫必须是被侵害人或第三人所实施的,具有防卫意识的、客观上必要且不属于滥用权利的防卫;于此需要掌握的是,(1)防卫意识是指行为人自己或第三人进行防卫的意识;(2)对于侵害行为而言,防卫必须是必要的;至于必要与否要根据客观标准判断,而不能单纯从被侵害人角度判断。 正当防卫行为本身是合法的,因此即使给侵害人造成损害,也不必承担赔偿责任,但如果防卫人错误认为存在政党防卫情况(假想防卫)或者防卫超出了必要限度,应当适当承担民事责任,如 侵权责任 。这里“适当”是指仅对“超过防卫限度行为所引发的损害”承担责任。 因正当防卫造成损害的,不承担责任。正当防卫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正当防卫人应当承担适当的责任。民法中的正当防卫与刑法的正当防卫是有所区别的,刑法中的正当防卫是针对侵害人人身的正当反击,民法中的正当防卫是可以针对他人的财产反击的。刑法与民法对正当防卫确定的责任后果是不同的。 虽然说打击别人在法律中是被绝对禁止甚至会被处罚的行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面临危害自己的情况时不能采取某些适当的手段来保护自己,而因为这些保卫的行为而造成被人的财产或者人体上的伤害的,总则的规定就是减免了这种特殊情况。 二、怎么判定正当防卫和防卫过当,界限如何划分? (一)不法侵害的强度 所谓不法侵害的强度,是指行为的性质、行为对客体已经造成的损害结果的轻重以及造成这种损害结果的手段、工具的性质和打击部位等因素的统一。如果大于不法侵害的防卫强度不是为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那就是超过了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 (二)不法侵害的缓急 所谓不法侵害的缓急是指侵害的紧迫性,即不法侵害所形成的对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利的危险程度。不法侵害的缓急对于认定防卫限度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防卫强度大于侵害强度的情况下,更应以不法侵害的缓急等因素为标准。 (三)不法侵害的权益 不法侵害的权益,就是正当防卫保护的权益。根据不法侵害的权益在确定是否超过必要限度中的作用,为保护重大的权益而将不法侵害人杀死,可以认为是为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因而没有超过正当防卫的必要限度。 三、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是什么 正当防卫是指对正在进行不法侵害行为的人,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防卫过当是指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行为。
法律客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十条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怎么判定
符合以下条件的,判定为是正当防卫:
1、正当防卫的目的必须是为了保护合法的权益;
2、实行正当防卫的起因是有不法侵害行为的存在;
3、实行正当防卫的时间必须是不法侵害行为正在进行之中;
4、正当防卫的对象必须是不法侵害者本人;
5、正当防卫造成损害的程度必须没有明显超过必要的限度而造成重大损害。
正当防卫是指对正在进行不法侵害行为的人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
正当防卫应该符合以下条件:
1、有不法侵害发生。
2、必须是在不法侵害正在进行的时候。
3、防卫不能超越一定限度。
4、防卫必须基于保护合法权益免受不法侵害的目的。
5、防卫行为所针对的必须是不法侵害者本人。
综上所述,正当防卫必须是在不法侵害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的情况下采取的,也就是说,必须是立即性的防卫行为。如果是事后的反击或者是超过了必要限度的防卫行为,是不能被认定为正当防卫的。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
【正当防卫】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防卫过当】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特殊防卫】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