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毁坏公私财物罪立案标准(故意毁坏公私财物罪立案标准量刑标准)
故意损毁他人财物多少钱就能够立案
一般故意损毁他人财物在5000元以上的就会立为刑事案件,不过,故意损毁他人财物低于5000元,但聚集三人以上损毁他人财物或者三次以上故意损毁他人财物的,也要追究刑事责任。故意损坏财物罪的量刑标准,需要根据犯罪情节分析。
一、故意损毁他人财物多少钱就能够立案?
损毁他人财物在5千元以上的就能立案,故意损毁他人财物罪的立案标准是:
1、故意毁坏公私财物价值达到5000元;
2、聚集三人以上公然损毁、破坏公私财物;
3、实施故意毁坏财物的行为达到三次;
4、存在其他严重情节。
二、故意损毁他人财物罪的定罪证据需要符合哪些要求?
(一)定罪量刑的事实都有证据证明;
(二)据以定案的证据均经法定程序查证属实;
(三)综合全案证据,对所认定事实已排除合理怀疑。
三、故意损毁他人财物罪的量刑原则有哪些?
1、量刑应当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决定判处的刑罚。
2、量刑既要考虑被告人所犯罪行的轻重,又要考虑被告人应负刑事责任的大小,做到罪责刑相适应,实现惩罚和预防犯罪的目的。
3、量刑应当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做到该宽则宽,当严则严,宽严相济,罚当其罪,确保裁判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4、量刑要客观、全面把握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治安形势的变化,确保《刑法》任务的实现;对于同一地区同一时期,案情相近或相似的案件,所判处的刑罚应当基本均衡。
四、故意损毁他人财物罪的辩护律师怎么收费?
故意损毁他人财物罪的辩护律师收费标准不是法定个,律师收费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1、耗费的工作时间;
2、法律事务的难易程度;
3、办理法律事务所需律师人数和承办律师的业务能力;
4、委托人的承受能力和所在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5、律师可能承担的风险和责任;
6、律师的社会信誉和工作水平;
7、办理案件所需的其他必要成本支出。
综上所述,在故意损毁他人财物案件中,除了损毁财物的价值,也要根据具体的犯罪情节确定立案标准,故意损毁财物罪是公诉案件,公安机关立案后,在此期间犯罪嫌疑人也能跟受害人协商赔偿事宜,积极主动赔偿的,对量刑是有利的。
故意损坏他人财物立案标准
损坏他人钱财立案标准如下:
1、故意毁坏公私财物,造成财物损失数额达到5000元以上的;
2、故意对他人财物进行毁坏,数额达为到5000元,但毁坏次数在3次以上的;
3、当事人纠集3人以上对他人财产进行故意毁坏的;
4、法律规定其他毁坏财物情节严重的情形。
【【法律依据】】
《刑法》第二百七十五条
故意毁坏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温馨提示】
以上回答,仅为当前信息结合本人对法律的理解做出,请您谨慎进行参考!
如果您对该问题仍有疑问,建议您整理相关信息,同专业人士进行详细沟通。
【法律分析】:根据法律规定,损坏他人财物立案标准是故意毁坏他人财物金额在5000元以上可以立案。数额不足五千元时,不构成犯罪,将判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警告或者2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一)扰乱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秩序,致使工作、生产、营业、医疗、教学、科研不能正常进行,尚未造成严重损失的;
(二)扰乱车站、港口、码头、机场、商场、公园、展览馆或者其他公共场所秩序的;
(三)扰乱公共汽车、电车、火车、船舶、航空器或者其他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秩序的;
(四)非法拦截或者强登、扒乘机动车、船舶、航空器以及其他交通工具,影响交通工具正常行驶的;
(五)破坏依法进行的选举秩序的。
聚众实施前款行为的,对首要分子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1000元以下罚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九条 盗窃、诈骗、哄抢、抢夺、敲诈勒索或者故意损毁公私财物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1000元以下罚款。
故意损害公私财物的立案标准是多少
故意损害公私财物的立案标准如下:
1、造成公私财物损失五千元以上的;
2、毁坏公私财物三次以上的;
3、纠集三人以上公然毁坏公私财物的;
4、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故意毁坏财物罪的构成要件是:
1、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
2、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毁灭或者损坏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
3、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
4、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
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符合条件:
1、故意毁坏财物罪主观上必须是故意,犯罪目的只是毁坏公私财物,不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这是本罪与其他侵犯财产罪的本质区别。过失毁坏公私财物的,不构成本罪;
2、行为人客观上实施故意毁坏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所采用的方式主要是毁灭和损坏。其中“毁灭”是指使用各种方法故意使公私财物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全部丧失;
3、故意毁坏财物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侵犯对象是各种公私财物。
综上所述、故意毁坏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五条
【故意毁坏财物罪】故意毁坏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故意损坏公私财物罪的立案标准
该标准具体如下:
如果犯罪嫌疑人故意毁灭或者损坏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就构成了故意毁坏财物罪。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一)》第三十三条:故意毁坏财物案(刑法第二百七十五条)故意毁坏公私财物,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1、造成公私财物损失五千元以上的;
2、毁坏公私财物三次以上的;
3、纠集三人以上公然毁坏公私财物的;
4、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如果犯罪嫌疑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的,依法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如果故意毁坏公私财物总价值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依法判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故意毁坏财物罪的量刑标准是怎样的
故意破坏财产罪是指故意破坏或者损坏公私财产,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本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本罪。故意破坏公私财产,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留或者罚款;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故意破坏财产罪中的犯罪行为通常是由某种现实原因造成的。行为人可能是出于对财产所有人的报复、嫉妒或其他类似有针对性的心理态度,破坏财产损失所有人财产是其犯罪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七十五条犯故意毁坏财物罪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河南省故意毁坏财物罪量刑标准:五千元以上为数额较大;二万元以上数额巨大。《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第三十三条故意毁坏公私财物,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一)造成公私财物损失五千元以上的;(二)毁坏公私财物三次以上的;(三)纠集三人以上公然毁坏公私财物的;(四)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故意损坏他人财物罪量刑标准
故意损坏他人财物罪量刑标准如下:1、犯故意毁坏财物罪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2、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刑。 所谓故意毁坏财物罪,是指故意非法地毁灭或者损坏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情节严重的行为。故意毁坏财物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即年满十六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故意毁坏财物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对象是各种公私财物,包括动产和不动产,但是必须是他人所有的财物,毁坏自己所有的财物不成立本罪。此外,故意毁坏刑法另有规定的某些特定财物的,依照相应规定处理,而不按故意毁坏财物罪进行处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七十五条 故意毁坏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二百七十六条 由于泄愤报复或者其他个人目的,毁坏机器设备、残害耕畜或者以其他方法破坏生产经营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第二百七十六条之一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数额较大,经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有前两款行为,尚未造成严重后果,在提起公诉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并依法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证明行为人是故意毁坏而非过失毁坏财物的证据有哪些
证明行为人是故意毁坏而非过失毁坏财物的证据如下:1、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可证实其参与作案的动机、目的,对后果的认知程度、主动程度,犯意起意的过程、有无策划以及策划的具体内容,其与被害人的关系,事先有无预谋,事后有无补救行为等;2、被害人陈述,可证实其与行为人的关系、有无矛盾纠纷,行为人在实施毁坏行为前后和过程中的言行表现及损害后果等,以反映其主观故意。